四季中以春冬的天氣變化較大,中老年人發生「中風」的機會通常也較高。「中風」是西醫學中的急性腦血管疾病,一類為出血性腦血管病,包括腦出血以及蛛網膜下腔出血;另一類為缺血性腦血管病,包括短暫性腦缺血發作、腦血栓、腦栓塞以及腔隙腦梗塞等。發病的原因一般認為與高血壓、心臟病、糖尿病、高脂血症、頸動脈狹窄與腦動脈粥狀硬化有關。
多年來,腦中風的死亡率高居台灣地區十大死因中的第二位。隨著市場競爭加劇,生活節奏加快,應酬頻繁以及不合理的飲食結構等因素的影響,發病率和死亡率均較高,並常留有後遺症。近年,腦中風等腦血管病的發病率不斷增高,發病年齡也趨向年輕化。患者不僅喪失了勞動力,恢復期間亦需要長時間的住院療養,在經濟的損失與衛生保健的支出上,都是極其沉重的負擔。
中醫認為「中風」是以猝然昏倒、不醒人事、口眼歪斜、肢體偏癱、語言障礙、半身不遂為為主症的一種疾病。因這類疾病起病急驟,症見多端、變化迅速,與風性善行數變的特徵相似,故名「中風」,又名「卒中」。中風發生的起因複雜,風、火、痰、瘀是主要的病因。患者多半陰陽失調,氣血運行失常,且痰濕內盛;加上情志失調,或因飲食不節、勞累過度、氣候變化等不同的因素誘發;以至於陰虧於下,陽浮於上,肝陽暴張,內風旋動,擾動氣血,進一步的造成氣血逆亂,夾痰夾火,上衝於腦,蒙蔽心竅,橫竄經脈,而發生猝然昏倒,半身不遂等中風的症狀。
中風有中經絡、中臟腑之分,臨床上根據有無意識的障礙作為劃分的標準。中經絡一般無神志改變而病輕,以半身不遂、舌強語塞、口角歪斜、無意識障礙為主症,相當於缺血性腦中風,在治療上以養血活血袪風為主;中臟腑常有神志不清而病重,以神志恍惚、迷蒙、嗜睡或昏睡,甚者昏迷、半身不遂為主症,相當於出血性腦中風,在治療上則以養陰熄風為主。
至於如何在病程中早日恢復患者的神經功能,如肢體運動、語言、吞咽等活動?中醫運用針灸治療中風已普遍應用於臨床,並取得顯著的成效,如針刺技術能改善中風患者腦部的供血,提高腦組織的氧分壓,增加病灶周圍組織的營養,以及促進腦組織的修復等,均有助於提高療效與減少中風後遺症的發生。